合肥都市圈具体怎么做?
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合肥都市圈具体将怎么做?要从哪些地方突破?有什么亮点?从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找到了答案。
关键词:技术
开展顶尖领衔科学家支持方式试点
加快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方面,实施方案提出,高水平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其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单位留成部分中可提取不低于10%的经费用于人员奖励和机构能力建设;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按程序申请开展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
接下来,合肥都市圈将坚持科学技术打头阵,高水平建设国家实验室,形成国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高水平规划建设“科大硅谷”。
另外,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在重大创新平台探索试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开展顶尖领衔科学家支持方式试点。
关键词:土地
探索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创新举措
除了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方式方面,实施方案明确,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二三产业混合用地供给;同一宗土地兼容两种以上用途的,可依据建筑面积占比或功能重要性确定主用途,并依据主用途确定供应方式。
另外,建立健全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弹性年期供应制度,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方式,依法依规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全面推行“标准地”改革,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新批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供应。
为了加大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力度,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全域治理,鼓励通过依法协商收回、协议置换、合作开发等方式盘活利用。
另外,探索低效用地主动退出办法,原土地使用权人无法实施自主再开发的,可向政府申请土地收储并获得合理补偿;探索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创新举措,在同一空间内可整体或者分层设立地上、地表和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
关键词:人力资源
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在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推行居住证互通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实现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同时,建设完善乡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建立健全与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财政转移支付、住房供应、教师医生编制等保障机制。
为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合肥都市圈将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科研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企业工作、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
同时,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及专业调整的审批或备案流程,支持高校培育地方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支持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鼓励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关键词:数据
支持构建农业等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
为了打造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实施方案明确,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旅游、信用建设、城市管理、基层社会治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增效,为各类中小企业精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在金融、交通、物流、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创新产品服务,打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开放的创新生态。此外,完善数据企业培育认定实施细则,培育壮大数据产业集群。支持建设中国声谷;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探索区块链创新应用。
关键词:资本
探索银行机构与外部股权投资机构深化合作
为了增加金融服务有效供给,实施方案提出,加强重大产业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探索银行机构与外部股权投资机构深化合作;探索建立绿色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贷款规模;探索建立并购基金。
同时,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更多串联产供销上下游、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做大做强省级再担保机构,完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代偿补偿制度,提升市县级担保机构融资担保功能。
关键词:资源
探索完善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
在加强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方面,实施方案明确,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提高中长期交易开市频次,增加交易品种,做好中长期交易市场和现货市场的衔接工作。
此外,积极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相关办法;探索完善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研究将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工程纳入排污权储备,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
关键词:协同率先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
为了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合肥都市圈将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
实施方案明确,聚焦新型能源、人工智能、智慧轨道交通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同时,用好合肥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现有创新平台,率先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
另外,推动重点企业、研究机构等创新单元在绿色能源、新材料、空天、量子等领域探索全球前沿科学研究协同模式;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准入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便捷高效应用。